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

作者:(英)基思·特斯特 Keith Tester

出版社:北京大学出版社

发行日期:2010.2

现当代社会学思想阅读书目

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-豆瓣

  • 本书关注的是,在有关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本身的讨论当中,一些解释上的利害关键与可能条件。

  • 要理解你与我,首先就是要理解合力之下使我们成为我们之所以是的那些关系。所以说,本书探讨的是社会文化世界,而并非纯属个人事件的探讨。

  • 本书无非是这样一份试论,想要搞明白,读着后现代、写着后现代的那些人(就像你和我),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,为何与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。

  • 我想要揭启的是,支撑并构成我们在社会层面和社会纬度上的现实的那些神话/迷思,究竟意义何在。

    透过神话/迷思中曲折隐约的陈述,人们能够间接认识到,有一样东西难以公开承认,但人人心知肚明,那就是理想不可企及

  • 所谓关注我们世界的写作,其实就是关注有关我们世界的神话/迷思,就是去探寻人们都靠着哪些故事,来作出妥协,为实际活动提供理据,并使挫折可以接受。

第一章 界限

  • 齐美尔《生命直观》

    事实上,人方方面面的存在,时时刻刻的行为,都处在两个界限之间,这一点决定了人在这世上的定位。

    • 赋予人某种位置和方向
    • 可视为一系列的二元对立
    • 如果没有界限?—>无限 “它会如潮涌来,将我们淹没,似雷惊起,令我们震愕”
    • 界限为存在指引了方向,为存在确定了位置,也是超越界限本身的前提。
  • 但齐美尔没有说明这些界限缘何而来

  • 时间

    • ……
    • 通过以时间为例,提出生命相对于形式,相对于使生命具有意义的界限,具有超越性。
  • 货币

    货币关注的是普遍共有的东西:它要求的是交换价值,将一切性质、所有个别性都化约为这也一个问题:多少钱?

    • 货币具有确立形式高于生命的效果
  • 胡塞尔“维也纳讲稿”

    • 所谓外在的客观范畴和内在的主观范畴之间的断裂是虚假的
    • 只有让哲学重新肯定生活世界的活力与意义,才能拯救欧洲的精神,免于被遗忘的可怕后果
  • 米兰·昆德拉《小说的艺术》

    • 小说乃是源于对世界的暧昧性的反思,包含着所谓“不确定性的智慧”
    • 从堂吉诃德到卡夫卡

随着现代性成为其自身的形式(也就是说,随着现代性愈益成为其自身超越的条件),逃脱僵化的物化的机会可以说也逐渐丧失了。因此,堂吉诃德那里无忧无虑的狂想,先是变成永镇的乡民狭隘琐碎的操心,后又变成那座城堡脚下的农夫的忧惧。

  • 韦伯 《以学术为业》

  • 生命概念

    如果企图在概念界定上把生命说清说透,等于是对生命的本质的否定

  • post-modernity与postmodernity